菊花的詩意(《菊花》元稹帶拼音)
-
?
菊花的詩意
網(wǎng)上有關(guān)“菊花的詩意”話題很是火熱,小編也是針對《菊花》元稹帶拼音尋找了一些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信息進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菊花的詩意
一、《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1、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詩意: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
看起來好似詩人陶淵明的家。
繞著籬笆觀賞菊花,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
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二、《菊花》
作者:李商隱
原文: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注釋:
1、陶令:指陶淵明。
詩意:
暗淡的紫色,鮮艷的**。
它們既有陶淵明籬邊菊花的色彩,
又有羅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濕,
可是害怕夕陽的來臨。
愿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
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
菊花黃巢的詩意菊花黃巢的詩意
《菊花》
作者:黃巢
原文: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1、九月八: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的風(fēng)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
2、黃金甲:指金**的菊花。
詩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jié)來臨的時候,
菊花盛開以后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
陣陣香氣彌漫長安,
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賞析:
黃巢流傳下來的三首詩中,有兩首是以菊花為題材的詠物詩。其中,《題菊花》寫道: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表現(xiàn)了他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必勝信念。這首《不第后賦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偉、豪邁,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nóng)民起義軍的英雄風(fēng)貌與高潔品格。
首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jié)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fā)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陽節(jié)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fēng)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次句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guī)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nóng)民革命風(fēng)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yù)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第四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jié),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nóng)民革命風(fēng)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氣格剛勁雄邁,不同凡響,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千古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后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句,語調(diào)斬截,氣勢凌厲,這些石破天驚、走雷挾電的詩句,像一簇簇閃動著反抗精神的火焰,閃爍在歷代反抗權(quán)威者的民眾心中。
題菊花黃巢 題菊花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譯文及注釋
菊花在颯颯西風(fēng)中栽滿園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來,將來我要是當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變自然規(guī)律,叫菊花也在春天開放,好與桃花爭奇斗艷。
賞析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xiàn)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風(fēng)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fēng)中開放。西風(fēng)點明節(jié)令,逗起下句;滿院極言其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fēng)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jié),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但滿院栽卻不同于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無論是表現(xiàn)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tài)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征,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fēng)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jié),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fēng)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fā)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fēng)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fā),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jié),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fā)展,揭示環(huán)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統(tǒng)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fēng)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nóng)民革命政權(quán)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就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還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yīng)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nóng)民平等思想。
這里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qū)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階級領(lǐng)袖人物推翻舊政權(quán)的決心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xué)士表達自己胸襟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元稹 菊花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釋:
1、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翻譯: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
看起來好似人陶淵明的家。
繞著籬笆觀賞菊花,
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
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賞析:
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后真隱士不多,要大發(fā)菊之愛,陶后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一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zhuǎn),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凌風(fēng)霜而不凋,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后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中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志,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一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nèi)セ匚毒捉溃@就增強了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菊花》元稹帶拼音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花。
譯?:
叢?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詩?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就已經(jīng)快落?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賞析:
東晉?詩?陶淵明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的名句,其愛菊之名,?不曉,?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歷代?墨客愛菊者不乏其?,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
第?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將種菊的地?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感到?情愉悅。
第?句“遍繞籬邊?漸斜”表現(xiàn)了詩?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是“遍繞籬邊”,直?不知?之將?,表現(xiàn)了詩?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有過之?不及。“遍繞”“?漸斜”,把詩?賞菊?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間充滿了作者喜悅的?情。前兩句短短的?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幅詩?在秋?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樂不思返的畫?。
《菊花》元稹帶拼音如下:
qiū cóng rào shè sì táo jiā,biàn r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á。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bú shì huā zhōng piān ài jú,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古詩
《菊花》是唐代詩人元稹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菊花的情態(tài),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語言淡雅樸素,饒有韻味。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
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
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zhuǎn),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到了詩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便看不到更好的花了。
文學(xué)賞析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雖然詩中寫到陶淵明,但根本點則不是田園。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期望。通觀全詩,詩人狀物新奇,引典自然,銳意中有傷時,哀婉里有進取,大有孤芳自賞之意,絕無嘆老嗟卑之嫌。詩一開頭,先描繪菊花那可愛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首句寫的是紫菊:“暗暗”真實地寫出詩人對紫菊的觀感,表明色彩并不明麗。
?唐朝元稹古詩<<菊花>>的三四兩句意蘊深刻,歷來被人們所喜愛。請做簡要賞析
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關(guān)于菊花的古詩《菊花》原文譯文賞析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譯文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huán)繞著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jīng)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后再無花可賞。
注釋
秋叢:指叢叢秋菊。
舍(shè):居住的房子。
陶家:陶淵明的家。陶,指東晉詩人陶淵明。
遍繞:環(huán)繞一遍。
籬(lí):籬笆。
日漸斜(xiá):太陽漸漸落山。斜,傾斜。因古詩需與上一句押韻,所以應(yīng)讀xiá。
盡:完。
更(gèng):再。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xiàn)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xiàn)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zhuǎn),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zhuǎn),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擴展閱讀:軼事典故之元稹與白居易
白居易與元稹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jié)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們并稱為“元白”。兩人之間經(jīng)常有詩歌唱和,即使兩人分處異地,也經(jīng)常有書信往來,并發(fā)明了“郵筒傳詩”。一次,元稹出使到東川,白居易與好友李建同游慈恩寺,席間想念元稹,就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當日到梁州。”
而此時正在梁州的元稹也在思念白居易,他在同一天晚上寫了一首《梁州夢》: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后來兩人都先后遭貶,分別被放置外地做官。于是他們經(jīng)常聯(lián)絡(luò),互相鼓勵和慰藉。如白居易所說的那樣,兩人終其一生都是友情極其深厚的“文友詩敵”。白居易有詩寫道:“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fēng);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并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fēng)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關(guān)心,更凝結(jié)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詩詞賞析:李商隱 《菊花》
菊花
唐代: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譯文
暗淡的紫色,鮮艷的。
它們既有陶淵明籬邊菊花的色彩,又有羅含宅中的香味。
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濕,可是害怕夕陽的來臨。
愿意留在水邊暢飲的人的鸚鵡杯中,希望來到富貴人家豐盛的酒席上。
注釋
融融:光潤的樣子。
冶冶:艷麗的樣子。
陶令:指陶淵明,因其主彭澤縣做過縣令,故稱陶令。
羅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長,號富和,東晉桂陽郡耒陽(今湖南未陽市)人。博學(xué)能文,不慕榮利,編葦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謝尚贊為“湘中之琳瑯”。桓溫稱之為“江左之秀”。官至散騎廷尉。年老辭官歸里,比及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時人以為德行之感。
禁:禁受,承當。
重露:指寒涼的秋露。
怯:膽怯、擔心。
殘:一作“斜”。
金鸚鵡:金制的狀如鸚鵡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白玉堂:指豪華的廳堂,喻朝廷。升:擺進。
賞析二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雖然詩中寫到陶淵明,但根本點則不是甘于田園。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熱望。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鮮艷的,他們既有陶公籬旁的雅色,又有羅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卻擔心夕陽。它可以傲然凌霜盛開,卻面對時光流逝無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鸚鵡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這里詩人熱情謳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贊揚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貴的奉獻精神。詩人詠菊,以自己的觀感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縱然凋謝,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華。李商隱晚年落泊,但畢竟是帝室遠親,他自己也以此為榮。詩人用“金鸚鵡”“白玉堂”婉轉(zhuǎn)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沒有有給他帶來實質(zhì)上的好處,縱然才俊,亦不見用。通觀全詩,詩人狀物新奇引典自然,銳意中有傷時,哀婉里有進取,大有孤芳自賞之意,絕無嘆老嗟卑之嫌。
詩一開頭,先描繪菊花那可愛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首句寫的是紫菊:“暗暗”真實地寫出詞人對紫菊的觀感,表明色彩并不明麗。“淡淡”又寫明其色淺淺也不濃艷。“暗”“淡”二字的重疊使用,便生動逼真地刻畫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風(fēng)姿。次句描寫:“商融”即和暖之意。這兩個字用得極為精妙。用心理學(xué)或語言學(xué)的術(shù)語井說。這是“通感”或曰“感覺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角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與交融,眼、耳、鼻、舌、身各個官截的領(lǐng)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顏色如乎會有溫度,詩人在視覺里獲得了觸覺的感受。看到那金的菊花便有了一種溫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詩人體物實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艷柔美之態(tài)。那金色的花蕊,經(jīng)過露洗霜染,清新鮮美,月“冶冶”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詩人著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個與便極盡之態(tài),不愧為大手筆。
第三句詩則把菊花顏色的描寫引申了一步,稱之為“陶令籬邊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今江西省彭澤縣)縣的縣令,所以后人常常這樣稱呼他。陶淵明于百花之中最愛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飲酒》一詩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而李商隱在此處稱他所見之菊有“陶令籬邊色”,意即同陶淵明東籬下的菊花一樣美,足見他對菊花的愛賞程度。后句描寫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稱之為“羅含宅里香”。羅含,字君章,晉代來陽(今湖南省東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長沙相。桓溫極重其才,稱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還家,在荊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晉書·羅含傳》記載他“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為德行之感焉”。詩人此處說他所見之菊有羅含宅中菊花一樣的芳香,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隱此處引出陶令菊和羅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這兩個人自況的一面: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于鄉(xiāng)里小兒,遂辭官歸隱,閑雅悠然地“采菊東籬下”,羅含致仕卻還歸本鄉(xiāng),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隱此時辭去了弘農(nóng)縣尉,居于家中,流連山水,形式上與那兩個是有些相似。不過李商隱此時這點“隱”氣來得很勉強,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滿菊香的籬下或宅里,而是朝廷,夢寐以求的是入朝為官,這從后面四句詩中完全可以看得出來。
五、六兩句:“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明里繼續(xù)寫菊,暗里則有所寄托。“禁”此處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濃重的霜露。前句寫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開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黃巢《菊花》),不過正是這風(fēng)霜高潔之時,才顯示出它的獨特品格。后一句詩人借菊寫出自己內(nèi)心的隱憂,“怯殘陽”即害怕夕陽西下,黑天到來,此處別有寄托。李商隱雖屢遭挫折,仕途失意,但這并不能俠詩人徹底失望。但是他實在擔心時不我與,光陰迅速。多少有些遲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幾句詩所表達音的惜時思想十分近似,同樣是擔心自芒的抱負不能施展,虛度了年華。
末尾兩句,詩人借菊花委婉地表達出來了:“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鸚鵡”指以黃金仿鸚鵡螺形鑄造的酒杯。《嶺表錄異》一書中寫道:“鸚鵡螺,旋尖處屈而味如鸚鵡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綠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內(nèi)光瑩如云母,裝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語出自《古樂府·相逢行》“黃金為君門,白玉為君堂”兩句中的后一句。此處暗指朝廷。這兩句詩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為貴人所用,而實際上表現(xiàn)的是詩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緒。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物我交融。除開頭兩句外,其余句句寫菊,又句句是寫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寫物而不離人。物與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處處關(guān)己。寫己又不脫于物,處處以物出之。如三、匹兩句寫菊花之色與香,關(guān)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寫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關(guān)涉自己的遲暮之感。七、小句寫菊花的愿望關(guān)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詩在用典上也有獨瑩之處:自然而然,毫無切削之跡,囊無晦澀之感。如三、四兩句用陶淵明與羅含的典故,如同己出,與自己的詩境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實在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李商隱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屈居縣尉一事,不甘久居,一心想入朝任職。開成五年,他的岳父王茂元入朝為官,他便告假攜眷到長安居住,以求汲引。此年九月四日,為謀求新的出路.他又辭去宏農(nóng)縣尉。到會昌四年。在楊弁之亂過后,他又移家永樂(今山西芮城縣)。這首詩即作于此時。
賞析
〈菊花〉詩的末聯(lián)“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與本詩末聯(lián)所抒發(fā)的感概,可以說同中有異。在〈菊花〉詩中,筆者曾經(jīng)說到,李商隱對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覺無望,卻想到自我毀滅,成為菊花酒,這樣便可以浮在用黃金鑄成的鸚鵡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這種感情,雖嫌激烈,卻畢竟帶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詩,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塢、微香、涓涓淚、寒雁、暮蟬、細路獨來、清尊相伴,一片嘆老嗟卑的味道,甚么火氣也沒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嘆之作歟!
除了末聯(lián),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與〈野菊〉的筆法相類,只是后者的描述更為抽象,以作者的觀感為主。五、六寫凋零遲暮,亦與「已悲節(jié)物同寒雁」的情感相類。末聯(lián)則可見上述的分析,筆者對于此文有二點看法:首先,說李商隱「自我毀滅」實是見仁見智,我們也可以解讀為一種升華,成為菊花酒是需要釀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華,所以〈菊花〉詩的情感的確比〈野菊〉來得積極一點。再者,李商隱盡管嘆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會變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詩中的苦竹、椒塢、微香,與〈菊花〉詩的陶令、羅含同樣有賢才的涵意,都是詩人對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們從〈菊花〉、〈野菊〉、〈臨發(fā)崇讓宅紫微〉三首詩中,可以看到李商隱處在不同時空之下的感嘆,但是也可以見到李商隱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詩人的自尊心不曾稍減。最后,筆者以為選用〈菊花〉詩對照〈野菊〉,較另二首詩作更適合,既可以擺脫附會史事的牽強,亦可于寫作技巧、用詞遣字、情感強度作同中有異的比較。
屈復(fù)曰:「通首不出題,亦是大病。」則是正好說明了〈野菊〉為何較〈錦瑟〉的詩旨來得明確,〈野菊〉一詩雖未有任何「菊」字,對于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縱觀全詩句意,則句句不離菊,首聯(lián)寫菊的生長環(huán)境和形態(tài),頷聯(lián)寫詩人愛菊、憐菊之心,頸聯(lián)寫詩人憶起當年賞菊之樂,末聯(lián)寫菊未被種植在宮中的遺憾。同樣,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題,因此都顯得詩意十分單純,也令人有思想范圍狹窄的感覺。就寫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塢,多層次意象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與省字的簡明精確,李商隱用字遣詞可謂匠心獨運。然而詩旨卻完全圍繞在懷才不遇的自憐情緒中打轉(zhuǎn),看多了李商隱這類為數(shù)不少的作品,真會讓人懷念起李白的豪邁瀟灑、杜甫的憂國憂民。(鄧中龍分析)
關(guān)于菊花的詩 加詩意
《寒菊 / 畫菊》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釋義: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fēng)之中!
詩意: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兩句詩意深轉(zhuǎn)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fēng)在南宋文學(xué)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tǒng)治集團的侵擾。“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
“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jié)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tǒng)治集團,表現(xiàn)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jié)。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南宋滅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隱居在蘇州一個和尚廟里,終身不仕,連坐著、躺著都朝著南方,表示不忘宋朝,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以后所寫。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題目《寒菊》。單看這首詩的題目,就能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之處。大多描寫菊花的詩都會直接起名叫菊花,但這首詩卻偏偏叫了《寒菊》這樣一個名字。這個“寒”字既突出了菊花不與群芳爭艷,傲霜耐寒的特點,又給大家透露出托菊言志的創(chuàng)作主旨。
鄭思肖是宋末詩人、畫家。他身上最突出也最令人敬佩的一點就是他對大宋王朝的永不磨滅的忠心。這種忠心首先就體現(xiàn)在他的名字上。鄭思肖原名鄭之因,但南宋滅亡后他就改名思肖。為什么叫“思肖”呢?宋朝的皇室姓趙,如果你會寫“趙”這個字的繁體字就會知道,“肖”是“趙”的組成部分。
所以“思肖”意思就是思念趙宋王室。再來看鄭思肖的字憶翁,同樣是表示不忘故國;鄭思肖還有一個號,為“所南”,“南”是南方的南。所以這個號同樣是表示他心向南方,思念故國。不僅如此,他日常坐臥,都要向南背北,每逢歲時伏臘,他都望南野哭而再拜,表示對大宋朝廷的懷念。
鄭思肖還把居室題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這種種用心良苦,都可見他的耿耿忠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寒菊 (鄭思肖詩作《寒菊》)
《菊花》的詩意
《菊花》,又題《不第后賦菊》,大概是黃巢科舉落第后的泄憤之作。全詩這樣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痛快殺敵,喜迎勝利的激情。首句“待”字力重千鈞,意味深長,詩人熱烈等待的是一個天翻地覆、扭轉(zhuǎn)乾坤的特殊日子,而且這個日子的到來如同春去秋來,時序更遷一樣指日可待,并非虛無縹緲,遙不可及。次句“殺”字,極富暗示性,容易使人生發(fā)聯(lián)想。詩人將“我花”之含苞怒放與“百花”之凋零破敗并置對比,顯示人民力量戰(zhàn)勝統(tǒng)治王朝的輝煌前景。“殺”字提醒我們,“我花”(人民力量)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百花”(統(tǒng)治集團)棄甲拽兵,落荒而逃。這場新舊力量的較量“殺”得敵人喪魂落魄,一敗涂地,極大地助長了“我花”窮追猛打,克敵制勝的信心和威力。詩歌三、四兩句寫菊花盛開的壯麗情景。京都長安,菊花滿地,金光閃閃;濃香四溢,直沖云天;花團錦簇,彩繡輝煌。這簡直就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國,也是菊花的盛大節(jié)日。詩人這樣寫,一改菊花幽獨淡雅的高士風(fēng)采,顯現(xiàn)出一種豪邁粗獷,戰(zhàn)天斗地的動態(tài)美。用“沖”字寫香氣,有迎寒而上、香遠溢清之韻致;用“陣”字寫香氣,有濃香陣陣,浸透長安之氛圍;用黃金盔甲喻菊花,有色香兼?zhèn)洌耥嵒瞵F(xiàn)的風(fēng)姿。而且,這些字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農(nóng)民起義軍攻志略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實際上,詩人也正是借開滿京城,占盡秋光的菊花來渲染起義軍大獲全勝,笑逐顏開的喜悅。全詩表達的應(yīng)該是一種對起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你要的應(yīng)該是后面這一段話。但是,只有理解前面,才能體會后面。)
關(guān)于“菊花的詩意”這個話題的介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對你有所幫助請保持對本站的關(guān)注!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網(wǎng)友上傳(或整理自網(wǎng)絡(luò)),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翰林詩詞網(wǎng)免費發(fā)布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m.nbkechao.cn/zhishi/7966.html
主欄目導(dǎo)航
新增導(dǎo)航欄目
新增導(dǎo)航欄目
熱門知識
熱門詩文
- 艷聲歌(太平時七首)
- 憶秦娥(有寄)
- 七里瀨(羈心積秋晨)
- 望江梅(閑夢遠,南國正芳春)
- 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
- 滿江紅(壽趙宰·二月初一)
- 卜算子(二月二十六日夜大雷雨,枕上作)
- 國殤(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 石鼓歌
- 四月
熱門名句
-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 相送巴陵口,含淚上舟行。
-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 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
- 鹔鹴換美酒,舞衣罷雕龍
-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 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
- 夢里相思,芳草王孫路。春無語。杜鵑啼處,淚染胭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