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_海經海外東經譯文
-
查閱典籍:《山海經》——「山海經·海經海外東經」原文
(注釋:凡■ 為打不出來的字)海外從東南角到東北角的國家地區、山丘河川分別如下。 丘,這里有遺玉、青馬、視肉怪獸、楊柳樹、甘柤樹、甘華樹。結出甜美果子的樹所生長的地方,就在東海邊。兩座山夾著?丘,上面 有樹木。另一種說法認為?丘就是嗟丘。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各種果樹所存在 的地方,在葬埋帝堯之地的東面。 大人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正坐在船上撐船。一 種說法認為大人國在?丘的北面。奢比尸神在大人國的北面,那里的人都長著野獸的身子、人的 面孔、大大的耳朵,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蛇。另一種說法認為肝榆尸神在大 人國的北面。 君子國在奢比尸神的北面,那里的人穿衣戴帽而腰間佩帶著 劍,能吃野獸,使喚的兩只花斑老虎就在身旁,為人喜歡謙讓而不爭斗。那 里有一種薰華草,早晨開花傍晚凋謝。另一種說法認為君子國在肝榆尸神的北面。 虹霓,俗稱美人虹。據古人說,虹雙出而顏色鮮艷的為雄,稱作虹在它的北面,它的各端都有兩個腦袋。另一種說法認為■ ■在君子國的北面。 朝陽谷,有一個神人叫做天吳,就是所謂的水伯。他住在■■ 北面的兩條水流中間。他是野獸形狀,長著八個腦袋而是人的臉面,八只爪 子八條尾巴,背部是青中帶黃的顏色。 青丘國在它的北面。那里有一種狐貍長著四只爪子九條尾巴。另一種說法認為青丘國在朝陽谷的北面。 天帝命令豎亥用腳步測量大地,從最東端走到最西端,是五億 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拿著算籌,左手指著青丘國的北面。另一種說法 認為是大禹命令豎亥測量大地。還一種說法認為測量出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牙齒漆黑,吃著稻米又吃著蛇,還有一條紅蛇和一條青蛇,正圍在他身旁。另一種說法認為黑齒國在豎亥所 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腦袋,吃著稻米驅使著蛇,其中一條蛇是紅色的。 下面有湯谷。湯谷邊上有一棵扶桑樹,是十個太陽洗澡的地方,在黑齒國的北面。正當大水中間,有一棵高大的樹木,九個太陽停在樹的下 枝,一個太陽停在樹的上枝。 雨師妾國在湯谷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兩只手各握著一 條蛇,左邊耳朵上掛有青色蛇,右邊耳朵掛有紅色蛇。另一種說法認為雨師 妾國在十個太陽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是黑色身子而人的面孔,兩只手各 握著一只龜。 玄股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穿著魚皮衣而吃鷗鳥蛋,使喚的兩只鳥在身邊。另一種說法認為玄股國在雨師妾國的北面。 毛民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長滿了毛。另一種說法認為毛民國在玄股國的北面。 勞民國在它的北面,那里的人全身黑色。有的人稱勞民國為教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為勞民國在毛民國的北面,那里的人臉面眼睛手腳全是黑的。 東方的句芒神,是鳥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
【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
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上工下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上工下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詔太常屬臣望校治,侍中光祿勛臣龔,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主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網友上傳(或整理自網絡),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古詩文網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請注明:原文鏈接 | http://m.nbkechao.cn/wenzhang/683.html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